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大明元辅> 第284章 总百揆(卅八)交底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84章 总百揆(卅八)交底(2 / 3)

为59万人。

辽东镇东起凤凰城(后世凤城市),西至山海关,全长将近两千里。城防体系分为镇城、路城、卫城、所城和堡城五级。镇城有两座,分别是辽阳城和广宁城,也就如本书前文所说的,辽东其实一分而二:辽河以西、辽河以东。

镇城下设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路屯兵城,就是路城。各路城分管二十五卫,每卫理论满额编制是5600人,但实际上有多有少,有一些重要卫所的兵力长期超编,也有一些长期缺员。

有些卫单独建立了防御性的卫城,如著名的宁远卫城。辽东各卫下计有127所,所依托的城为所城,其规模较小。而最低一级的是堡城,也称台堡,有107座。

九边重镇的城防体系大体类似,所以其他军镇的城防情况参照辽东镇即可,不必重复介绍。以下具体说一说九边的兵力。

在永乐时期,辽东镇驻军兵力为23万人。大明中期的时候驻军兵力在7万至9万之间。原历史上的万历四十八年,辽东镇兵力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6万。不过人数虽多,但战斗力很差,而且很多士兵都是吃空饷,真正遇上战事的时候却经常遇到无兵可用的尴尬境地。

至于到了明末崇祯时期,由于辽东已经丢得七七八八,兵力遂裁减至8万余人。由于辽东镇最近一些年连番大战,如今朝鲜之战虽然已经结束,但因为朝鲜新附,还需要辽东保持一定的军事震慑,所以辽东镇暂未考虑缩编,目前兵力仍有18万左右。

蓟州镇其实是九边设计中最大的军镇,东起山海关,西至慕田峪,全长一千七百余里。永乐时期驻军兵力定为8.5万人,到了崇祯时期驻军兵力近13万人。

不过眼下的蓟镇兵力反而超过原历史上的崇祯朝,因为高拱改革之后,西怀东制的中间节点就是蓟镇,所以蓟镇实际上有一个“功能”,西边有事要支援西边,东边有事要支援东边,那么兵力当然要比较充足才行。

虽然时间过去了将近二十年,但蓟镇的这一特殊性仍未发生变化,因此蓟镇实际兵力经常性高达17-18万左右,多年不变。

宣府镇东起慕田峪,西至西阳河,全长千里。永乐时期驻军兵力约12.6万人,崇祯时期驻军兵力8万余人。

但眼下宣府的兵力远超以上这两个时间节点——由于实学派在朝中持续强势之故,所以宣府这个高务实嫡系的边镇几乎总是第一时间得到加强,不仅包括新式火器,也包括兵力。总而言之,宣府镇现有兵力超过13万。

大同镇东起镇口台,西至鸦角山,全长约六百五十里。永乐时期驻军兵力13.5万人,崇祯时期驻军兵力7.6万余人。同样因为高务实的关系,大同现有兵力虽然比永乐朝略低,却也有12万左右。

宣府、大同二镇毗邻,而且面积相对都不大,看起来并不需要如此庞大的兵力——两镇合计二十五万。然而问题没那么简单,“山西三镇”北临土默特、西有鄂尔多斯,若无雄兵在镇,如何确保这两家老老实实?

切莫忘了高务实的原则,一边要经济控制,一边要军事震慑。只有军事,那双方就可能陷入长期拉锯战,大家一起亏;只有经济,你怎么知道蒙古人不会觉得“做生意太麻烦,不如直接抢”?

既然说了“山西三镇”,那就继续说除了宣大之外的山西镇吧。山西镇也叫太原镇,东起真保镇长城,西至黄河边的偏头关。由于山西镇位于大同、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(南边),故又称为内长城。主要作用是防止外长城防线被突破后敌军长驱直入。

作为第二道防线,山西镇的兵力相对较少,崇祯时期驻军兵力5.3万人,现在也没高出多少,大概6.5万-7万左右。

然后是延绥镇,其东起黄甫川堡,西至花马池,全长一千七百余里。永乐时期驻军兵力2.5万人,崇祯时期驻军约4.5万人。当前的兵力也介于这两个时期之间,约莫3.7万人,不到4万。

固原镇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,西达兰州、临洮,全长约一千里。这一镇要单说一句,大明初期,西北地区只设了延绥、宁夏、甘肃三镇,但由于战线太长,距离较远,一旦遭遇战事,三镇之间无法做到遥相呼应,因此在弘治年间又新增了固原镇。

该镇兵力在崇祯时期是近6万人,现在也差不多是这个数。之前布日哈图袭击甘肃之初,朝廷思来想去也没派坐镇固原的三边总督李汶出兵支援,有一方面原因便是固原兵力并不算多,而且他们作战相对较少,高务实有点怀疑固原镇的战斗力。

宁夏镇东起花马池,西至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,全长约两千里。永乐时期驻军兵力约7万人,崇祯时期驻军兵力约2.5万人,目前的兵力是约3万余——因为高务实平定西北之乱以后,这片地区和鄂尔多斯部都受到极大震慑,所以现在驻军兵力不必太多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