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玄幻魔法>唯识三十颂> 第6集《唯识三十颂直解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6集《唯识三十颂直解》(1 / 7)
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。我们讲到的是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一个相貌,上一堂课讲到不可知执受,处了。说明这个第八识在了别它的根身器界种子的时候是非常的微细,而不可了知的。那么虽然不可了知,我们可以根据教理的推断,乃至于圣言量的观察,可以证明它的存在。

下一段我们讲到“常与触,作意受想思”,前面的“不可知执受,处了”说明第八识的心王的活动,这以下说明它所相应的心所。我们看讲义的第八面,第七、心所相应门:

七、云“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”者,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。徧行心所,具如百法中释。”

第八识它本身是一个无记性的,我们说过它在整个心识的活动当中,它也不思善、也不思恶,它从无始劫到现在,保持一种中立的无记性。那么在中立无记性当中,它在活动的时候是夹带着五个眷属,所谓的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。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: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。徧行心所,具如百法中释。

这个徧行,诸位研究过百法,应该知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五个心所。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好了,看这个讲义,补充讲表第十二面,

这个五徧行在我们修行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五个心所。应该要注意这五个心所,看附表六、五徧行心所:首先我们先解释这个名相

什么叫徧行?为什么这五个心所安立做徧行?

这个徧就是普遍的意思了,这个行就是活动,就是这五个心所能够普遍的在一切时间,一切的空间上活动,不管你是在有漏位的时间,或者你是在一个无漏的圣人的时间,都有五徧行。在空间上,不管是三界九地,也都是有五徧行,所以它的活动范围是非常的广泛,所以这五个心所安立做徧行,是这样安立的。那么这五个徧行我们从两方面了解:

(一)依迷悟而分二门

一、流转门——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——《成唯识论》

二、还灭门——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——《瑜伽师地论》

先看在五徧行的整个生起的次第有两个差别:《成唯识论》安立的五徧行是从流转门安立的,说是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,这是《成唯识论》安立五徧行的次第;《瑜伽师地论》安立五徧行是从还灭门,它是安立作意在前面,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。

1、触

我们简单的说明,从流转门的角度,这个五徧行就是我们念头生起的第一个作用。从凡夫的念头的生起一定要先触,什么叫做触?就是根境识的和合,你的根,眼根或者耳根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产生一个心识的了别活动。当你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,这叫做触,刚开始的接触。或者你念佛,你心中跟佛法一接触的那一刹那,一句弥陀念诵听,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,当你听到那个佛号声音的时候,这叫做触。

2、作意

那么触就会带动作意,这个作意就是一种警觉的功能,把种子位的功能把它转成现行,就好像是一个人睡着了,把他叫起来。当然这个作意有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,就是说假设你今天所接触的是杂染环境,你到这个大都市去,接触五欲的境界,那么带动就是一个杂染的作意——不如理作意;如果你今天在三宝的境界看到佛像,跟佛像接触,所带动的就是——如理作意。

3、受

这个警觉的功能消失了以后,就带动了受——就是感受,可能会有苦受或者乐受,或者是不苦不乐的捨受。当然你要起恶念,那就会苦受——躁动,起善念的话就寂静——乐受。

4、想

受就会引生想,这个想就是于境取像施设名言,这个想我们一般说想象,你这个人很会想象,就是说我们的心跟佛像接触的时候,刚开始我们的心没有佛像的影像,我们只有触、作意、受,刚开始是一种感受,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创造很多的名言,佛像的脸是圆形的,眉毛长得怎么样?嘴巴怎么样?我们心中开始安立名言,心中开始说话以后,就能够把外界的影像转成你内心的影像。为什么能够转变呢?你心中施设名言,施设名言就是把外在的佛像转成你内心的佛像,这个叫做想。这个东西本来是外面的,要转成你心中的影像,当然这就必须要施设名言。

5、思

你心中有影像以后,你在你心中的影像有各式各样的造作,这个思就是造作了,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恶业,这个就是思。流转门当然就是凡夫的境界了。

《瑜伽师地论》它安立五徧行,作意——圣人或者修行人的心,是由这个警觉来带动触,然后带动受,带动想带动思。这两个差别在憨山大师的《百法明门论》注解当中,他就做出说明,他说凡夫的心不决定,他的心识跟触有关系的,我接触染污的环境,我只好起恶念,我没办法控制我自己了。我到了大殿我看到佛像,我就起善念了。

起善念、起恶念——凡夫的心情是由触来带动,修行者的心念带动是作意。

我自己决定要起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