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王冠小说>历史军事>满唐华彩> 第349章 灵关道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49章 灵关道(2 / 5)

”高适抬手一引,与薛白边走边谈,道:“再往前,到了大凉山一带,人烟多了,气候会好些,薛郎可在那歇养到病愈。”

大凉山一带,算是大唐、吐蕃、南诏三方的交界。

在此生活的都是彝人,属于六诏之一,南诏臣服于大唐时,唐在此设了建昌府,府治在西泸县。如今阁罗凤一叛,攻克了大小夷州三十二,其中就包括了建昌府、西泸县。

说白了,终究还是羁縻之地,控制力不足。

“无人烟处有瘴气,到了有人烟之处,又怕被南诏警觉。”薛白道,“建昌府失守,鲜于仲通走五尺道南下,若要横穿大半个南诏,不知还有多少士卒得了瘴疫。”

高适转头一看,见薛白脸色苍白,有气无力的模样,有心激励他,指了指前方荒芜不是道路的河谷,问道:“薛郎能想到走灵关道入南诏,该知这条路的来历?”

“汉武帝修的。”

“是啊,汉武帝当时想要再打通一条由成都往云南的路,朝臣皆劝他就此罢手。但司马相如以一篇《难蜀父老》坚定了汉武帝的决心,‘盖世必有非常之人,然后有非常之事;有非常之事,然后有非常之功’,司马相如遂以两千士卒修路,历时二十三年,通灵关道,桥孙水,以通邛都。由此,蜀地的货物可沿此路远销西南诸国,奠定了大汉在云南的疆域。”

这大概是高适一路走来的感慨,诗人总是容易感慨。

他说的“邛都”也就是建昌府、西泸县,如今已经又丢了。

“置身于此,方能感受到祖先栉风沐雨、开疆拓土的不易,我们泱泱大唐,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,今南诏叛唐,四夷生乱,维护疆域一统的重担,落在我们这代人身上。”

薛白道:“会的。”

他虽然也有被高适激励到,但实在没什么精神。倒是高适,年纪虽大,体质却好,一路下来都无病无灾的。

是日,薛白找军中大夫看了,说他是伤寒,而非疟疾。他不由松了一口气,同时后怕不已。

这一路行军,他们白天在河谷里走得闷热不已,夜里就宿在河边的湿地,任风吹着,想不伤寒都难,军中士卒倒下了半数,连高大强健的管崇嗣也不例外。

薛白入睡后脑子里还响着高适的慷慨陈词,耳畔听的却是管崇嗣痛苦的哼哼叽叽。一觉睡醒,薛白只觉头晕脑胀,浑身酸疼。

“郎君,你病了。”刁丙道,“我背你吧?”

“不用背,还不至于。”

刁丙急道:“我们兄弟吃着郎君的,喝着郎君的,却是寸功未立。郎君养着我们,总不能让我们一把子力气没处使。”

薛白听得好笑,道:“你们要立功,便是我有危险了。”

刁丙不依,与刁庚上前搀起薛白,二话不说便背着他走。

薛白本觉得这有损他的形象,但确实困得厉害,很快睡着了。他确实是病得不轻,昏昏沉沉的。

如此行军数日,唐军到了大凉山,西泸县城。

西泸县古名邛都,原本是邛都国,汉武帝征服邛都国后设县,不久,邛都塌陷,成了沼泽汪洋,就是邛海,邛海边有泸山,山之西便是西泸县城,如今为南诏所辖。

阁罗凤坚壁清野,集中兵力于太和城,西泸县的驻兵并不多,王忠嗣若要攻克并不难,但他观察了地势,安宁河谷在西泸县以西,县城并未占据要道,且县城完好,若非为粮草转运,绕过西泸县也可。

唐军遂不入城,依旧宿在安宁河畔,只让薛白带着一部分人入西泸县,以吐蕃公主之名骗取补给,以期顺利通过。

“薛郎病重,可在西泸县歇养,痊愈后再南下与我汇合,或是直接返回益州。”王忠嗣交代道,他也有些不太舒服,大概是水土不服。

薛白没有推辞,他担心伤寒感冒让自己的身体变弱,要在这瘴气丛生的环境下活下来就更难了。

他换了装扮,把头发梳成特别高的椎髻,领了人手,带着罗追一家三口,以及一队被他招降的吐蕃俘虏入城。

看得出来,西泸县是不战而降的,城门完好,负责镇守建昌府的是南诏大酋赵佺邓。

赵佺邓早便知吐蕃公主要来,南诏虽不想成为吐蕃的藩王,眼下却还得借吐蕃之势。

“见过公主,有失远迎,请。”赵佺邓会说汉语,但不会说吐蕃语,因此随身带了一个通译。

这通译是个被他俘虏来的唐吏,会吐蕃语,所以此时赵佺邓说的还是汉语。

薛白一开始就听懂了,但还是等那通译说过话之后才露出了然的表情,示意罗追说话。

“公主不仅是来与南诏联姻的,还带了兵马来支持南诏抵御唐军,请大酋放大军南下。”

“这是自然。”赵佺邓听了通译的转达,答应下来。

事实上,吐蕃大相倚祥叶乐如今已经陈兵于浪穹了,到时南诏也很可能真的需要吐蕃军夹击唐军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