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十八章 选亲(1 / 2)

但在李裹儿还没有想到解决方法之前,李显一家就遇到了更现实的一个问题。  真的得嫁女儿了。  李家一家来房州已经有5年,连李裹儿都快过六岁生辰了,大她8岁的大姐都已经十三了,在这个年代,可已经是大龄到不能再大龄的年纪。  “这到底要人怎么办才好呢。”韦氏睡前给李显抱怨道,“大娘到底是怎么个章程?郎君一直说不急不急的,如今都十三了,再不相看,说出去都是我不贤。”  刚来房州,韦氏还没意识到嫁娶这个问题的严重性,但如今呆了四五年,她才猛然惊觉,自家的女儿们可是个大麻烦。  唐代婚姻多为老夫少妻,尤其是贵族中,男子要博取前途功名,留着正妻之位娶五姓女,所以往往都先纳妾,生下庶子庶女,等到合适机会,遇到合意的女子再结为夫妻,所以拖到二三十岁,甚至四十岁才成亲的都有。  但女子就不一样了。  因为贵族女子嫁妆丰厚,准备要许多年,所以一般都会提前三四年准备。而正常的婚期多在十二三岁,所以从八九岁就开始相看了。  毕竟成亲可是大事,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,有相亲一两年也是正常情况。  “啊,孩子们都长这么大啊。”李显感慨了一句,然后说道,“其实再留两年也不是不行。”  但问题是,这件事她着急没有办法,李显一直不温不火的。  “不行!”韦氏斩钉截铁的打断了他的话,态度空前坚决,“就算不急着成亲,起码也要订好亲家啊。”  虽然如今她们居于房州,但家中女孩儿耽误了,传出去世人自然不会说是皇帝和李显的不是,肯定都是她这个嫡母苛待庶女,说不定还要编出什么虐待的谣言来。  她辛辛苦苦维持了这么多年的好名声,可不能赔在那几个死丫头身上。  “但我们在房州,不方便相看。”李显指出问题关键。  “这不是问题。婚姻乃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”韦氏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,自然有解决的办法。她直接从床枕头下面翻出了《姓氏录》,“选几家吧。”  姓氏录脱胎于谱学,是魏晋以来贵族间最重要的一本书。  九品中正制的时候,是按照这个选官的。  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夸张,况且经过太宗皇帝让人编《氏族录》,高宗皇帝让人编《姓氏录》,设禁婚家,世家排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但人们的观念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。  大家都以娶五姓女为荣,连皇家都一边说不要这样,一边自家的儿媳孙媳大多也出于名门。  所以韦氏一想到给女儿们说亲,就搬出了氏族录。  她出身于京兆韦氏,她的母亲出身于清河崔氏,家中妯娌姐妹,基本上嫁的也是高门大姓,所以要真挑个适龄结婚对象也不是难事。  至于她们现在被贬谪中?  嗨,对于世家来说,几百年间浮浮沉沉倒也是常态,只要没被贬为庶人,这都不是个事。  既然韦氏坚持,李显也就起来帮忙参谋,“太原王氏就不要选了。”  “为什么?”  “母亲不喜欢王家。”  “好。”韦氏从善如流的跳过王家。  “李氏不能选。”李显继续排除。  同姓不婚是一个,还有一个原因就是,他觉得母亲现在应该会很讨厌李家的人。  “好。”  “兰陵萧氏,排除。”  “好。”  “关中郡望除外吧。”  “那河东裴氏、柳氏、薛氏、弘农杨氏、京兆杜氏、韦氏不都不行了。”韦氏一下子急了,李显这一下就把她大半儿目标砍掉了。  关中原本就是贵族世家最多的地方,也是皇家的传统联姻对象。  “母亲称帝,关中世家支持的少,虽目前来看没有什么不好,但等后面,母亲应该会对付他们。”李显耐心的解释道,“所以我们与关中世家联姻,会让母亲误会。”  “好吧。”韦氏刷啦啦的翻过好多页,内心充满沮丧,“那现在就只有山东和江南的了,这边我不是很熟,而且……太远了吧。”  此时的江南地区,还是没有开发好的“野地”,跟京洛的繁华自然不可同日而语。  对于皇族的公主郡主们来说,一般也只有跟丈夫一起流放才会去那么远的地方。  韦氏有些心疼女儿。  “这倒也是。”李显犹豫沉思。  “要不然,我们也可以跟陛下的几位宠臣家联姻?”韦氏想到京中的那些“新贵”们,提议的问。  “不行,”李显一口否决,“根基未稳,将来很难说。还是找世家吧”  他知道自己母亲的脾气,宠臣在她这里的保鲜期很短,一般都是用谁提拔谁,用完即丢,不会太念旧情。  所以与其将女儿嫁给那些炙手可热的新贵,还不如将女儿嫁给落寞的老牌世家。  毕竟后者更安全,后辈也有概率出头。  “行吧。反正也没什么好挑的。”韦氏看着圈剩下的几家,颇有些头疼,“我明天就去写信,看看姊妹中有没有哪家有适龄的儿郎。”  “嗯,睡吧睡吧。”李显对此十分想得开,“若是没有合适的,再等等也无妨。反正太平十六岁才嫁人,孩子们现在还小呢。”  那能一样嘛!  韦氏在心里翻了个白眼,闷闷的睡下。  **  “你再给我讲讲京城里的事情吧。”  “好的,永寿郡主。”  李裹儿自己一个人在花园里溜溜达达的时候,忽然听到前面有说话的声音,不由得藏在花丛中探头去看,然后意外的看到四姐李珠玉正在跟一个青年说话。  李珠玉向来喜欢打扮的华丽,今天更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